西城谕 > 历史军事 > 舍弟诸葛亮 > 第163章 车骑将军武昌侯宗正领扬州牧刘备

第163章 车骑将军武昌侯宗正领扬州牧刘备(1 / 3)

站在曹操的立场上,眼看袁术覆灭已是板上钉钉,他当然希望刘备不会借此坐大,最好刘备的外部环境越恶劣越好。

如今距离刘备攻破寿春,已经快一个月了。这一个月里,曹军在汝南郡方向的进展也是不小的。

位于淮河以北的汝南诸县,已经全部被曹军肃清,淮河以南的,蓼县下游也都被肃清,只剩上游几个县,以及淮河南岸诸多深入大别山区的支流沿岸的县城,因为地势崎岖,一时难以进剿。

加上时间已经是初冬十月,进出大别山区的道路很快就会被大雪封山,寒冬季节山区用兵是不可能的,所以对袁术的最后一击,注定是要拖到明年开春融雪之后了。

但不管怎么说,这一個月里,曹操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军功来遮羞,斩获和迫降人数也确实众多。足以证明他才是讨逆灭袁的第一大功臣,而非攻破了寿春的刘备。

原先曹操心中就存了自升骠骑将军、以车骑将军让刘备来酬勋的想法,同时压制给刘备的地方实职,让刘备得虚名而无实利,现在条件既然成熟,这一步也就可以实施了。

趁着给刘备升官的机会,正好可以给刘备提更多的要求。刘备如果不接旨,那就是曲在刘备,官也别想升了。

曹操于是便决定,留下曹仁在汝南驻军,封堵大别山区往北侧出山的道路,负责对袁术的冬季监视,他自己则暂时班师回朝,跟荀彧等人商议大事。

汝南太残破了,袁术又抢在败退前完成了秋收,曹军抢不到足够的百姓粮食来维持大军、因粮于敌,只能是维持一支相对小规模的监视部队。

而曹仁的驻地,曹操暂时选在了安风,这地方刚好位于淮河中游,堵在刘备和袁术之间,可以一边监视刘备帐下赵云驻防的寿春,一边可以监视袁术,防止赵云捞过界再来袁术这儿捡便宜。

……

汝南郡与颍川郡本就相邻,加上曹操不用和大部队一起缓缓撤退,可以轻骑先行。

短短五六天后,他就风尘仆仆赶回了许都。

仅仅歇息了一夜,第二天曹操就很勤奋地招来了荀彧等人,商讨给刘备升官的问题,以及刘备上表弹劾孙策作风粗暴的问题,并黄祖案的处置。

这三件事,都跟刘备有关,可以合并讨论、还价。某一个案子里让刘备吃亏了,可以通过在另一案中稍稍找补,确保刘备愿意接旨。

曹操也不废话,直接先问荀彧:“袁术覆灭之后,对刘备最大的威胁便是孙策了。毕竟孙策野心不小,且其所占三郡被刘备完全包围,将来肯定会与刘备一战。

刘备肯定也清楚这点,才上表抨击孙策残暴,急于找借口拔除之、避免将来腹背受敌。文若以为,可否用朝廷旨意,让刘备先对黄祖下手、交恶刘表,从而牵制之?”

荀彧谨慎思考了许久,才答道:“若是刘备真肯遵旨,先对黄祖动兵,必然可以牵制他不少时日,让孙策彻底整合三郡。不过,要让刘备和刘表交恶,怕是不易。

毕竟让刘备讨黄祖的旨意,是朝廷直接下发,刘表或许反而会更恨明公,以为是明公在挑拨离间。愚以为,不如先给刘表下旨,让他自行清理门户,如若刘表无力为此,再让刘备下手,则曲在刘表,不至于让刘表怨恨朝廷。”

曹操摸了摸胡子:“孤所虑者,与刘表往还交涉,或许要数月时间,才能见分晓。如若迟迟拖着不给刘备回复,刘备会不会铤而走险,找借口先攻孙策?”

在建安前四年的环境下,诸侯上表奏请一些事情之后,如果朝廷回复了,明确拒绝,你再要坚持做,那肯定是坏名声的。

但是如果朝廷迟迟不回复,诸侯等了很久没回音,这时候诸侯再动手,完全就可以说是“道路不靖”,以至于朝廷的意思没法下达。

曹操是不愿意给刘备这样的机会的。他知道刘备这样遵旨的诸侯已经很难得了,能用官位解决的事情,尽量还是用官位解决。

而且曹操心里很清楚,刘备是天下极少数“没有朝廷旨意,就绝不主动侵略别人”的诸侯了,这一点很值得利用,千万要继续稳住。

远的不说,其实复盘一下历史,就知道当年刘备如果心黑一点,他甚至是有机会干掉曹操的——远的不说,就说194年底,陶谦刚死、刘备领徐州之后。

当时曹操回师跟吕布鏖战,几乎打到狗脑子都打出来了,最惨时曹操只剩三个县,军粮完全没有来源,程昱就是那时候给曹操准备特殊肉脯做军粮的。

当时刘备虽然也才掌控徐州,但如果刘备心黑一点,主动侵略别的诸侯,在曹操最虚弱的时候,跟吕布夹击,说不定曹操真就完蛋了。

但刘备一贯坚持了“礼乐征伐出于天子”。

如果是后世看官,那就更容易总结出:历史上一直到刘备请到诸葛亮、听到隆中对之前,刘备作为一方诸侯,都没自发对外侵略其他汉臣抢夺过地盘,

刘备打仗要么是平叛灭贼,要么是奉圣旨,要么是奉衣带诏,要么是别人打他他自卫,或者是作为部将执行命令比如在公孙瓒手下那几年,刘备只能算部将,不是诸侯。

这一世的刘备,虽然近两年被诸葛瑾带得稍稍灵活变通了一些,

最新小说: 大明:诏狱讲课,老朱偷听人麻了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 亮剑:每个兵都了不起 大明朱棣:我刚穿龙袍,老爹来了 靖难攻略 中世纪崛起 舍弟诸葛亮 超时空史记 抗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