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城谕 > 历史军事 > 舍弟诸葛亮 > 第187章 刘备:我澄清一下,这不是流言

第187章 刘备:我澄清一下,这不是流言(1 / 3)

对于芜湖坊间最新出现的流言,刘备完全没当回事,当面就跟负责情报分析的是仪把话说清楚了。

不过稍稍冷静之后,刘备回想了一下,也觉得这事儿挺恶心的,应该反击一下。

会出现这种流言,毫无疑问是曹操那边散播过来的,因为天下其他诸侯不会干这事儿,消息也不够灵通。

当然,以曹操的智力谋略,他要是知道自己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反间计会百分百被识破、并且百分百被定位出来,那他就不会用这个计了——所以只有一个解释,那就是曹操并不觉得自己的计会必然被看穿并定位。

刘备想到这一点,也忍不住反其道而行之,逆向揣摩起来:

“那么,曹操会觉得、我会觉得这个计策还有可能是谁干的呢?我肯定不可能怀疑到其他诸侯头上,曹操也肯定知道我不可能怀疑到其他诸侯头上。

所以,曹操难道是觉得我会觉得这是帐下其他的文官幕僚、那些嫉妒诸葛兄弟地位的自己人干的?排除其他一切可能之后,也只有这种可能了。”

刘备虽然智谋方面不是很强,但是在情商、识人和揣摩人心方面,绝对是天下第一档的。

所以琢磨用人和笼络人方面,他不需要诸葛兄弟的智力加持,靠自己就把这個特定问题揣摩得明明白白。

刘备很快得出了一个应该是最合理的结论:曹操之所以坚持用这招收效可能性不大的流言反间,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也不大。

而让曹操这样误判的主要原因,就是曹操不了解刘备帐下谋士们的团结程度,不了解诸葛兄弟的服众程度,以为这事儿就算失败了,也可以用烟雾弹转嫁到刘备麾下其他人头上,如此至少也能实现降低刘备内部团结的效果。

毕竟曹操可能很了解刘备,也自认为比较了解诸葛瑾、还知道诸葛亮的才能。

但曹操不可能连简雍、孙乾、糜竺、陈群一个个都很了解。

如果曹操把简孙糜这些人,想象成袁绍手下那群争权夺利的谋士,觉得“这些人有的比诸葛瑾来刘备这儿更早十年八年,大部分也都比诸葛瑾来早两三年,他们肯定会因为诸葛兄弟的后来居上而不服”,那也是人之常情。

因为正常情况下,诸侯用文官,肯定是讲究资历深浅、先来后到的。

历史上刘备破格重用诸葛亮,尚且一度引起关张短暂的不满和不理解,直到刘备说出“如鱼得水”的成语后才压住。

现在的曹操会这么想,也就并不奇怪了。

刘备靠自己的脑子把这些弯弯绕想明白之后,便有了觉悟:“这事儿还真该反击一下,否则纵然我不信、子瑜孔明也不信,伤害不到我们之间的默契,但如果其他谋士幕僚担心我担心这流言是从他们那儿流出的,就不好了,还是会伤害到内部团结。”

想到这儿,刘备就喊住了原本已经打算退下的是仪,吩咐道:

“关于这个谣言,我看还是澄清一下比较好:那道上表就是为了让孔明当江夏太守,但我并没有被瞒在鼓里,是子瑜提前就私下里跟我说了的,是我亲自让用的这个计。”

是仪听主公忽然这么说,也是大惊了几秒钟,但很快反应过来,知道自己该怎么理解,只是稍一琢磨,便觉得有些说不通,忍不住请教:

“主公……若是如此说来,难道主公或者伏波将军,当初就料定了曹操会对这道上表作何反应?”

刘备一愣,也意识到这个细节自己还完善得不够,立刻顺着话头往下说:“确实如此,子羽眼光很敏锐嘛。子瑜当初就跟我揣摩过曹操的心思了。

他说,以曹操之智,岂能看不出我军想缓和刘表,曹操肯定不愿让我们如愿,但只要我们表了态,让刘表所知,目的也就达到一半了。

曹操身边众谋士,荀彧虽正道直行,但其余如郭嘉、程昱等辈,肯定会有人献策给我们使绊子,最终就很有可能促使孔明反得其利,试试也不亏。”

刘备毕竟不是以智谋见长,所以他也不知道曹操那边究竟是哪个谋士献谗言的,只能是说得笼统一点。

是仪听完后,却不会以为这些说辞是刘备自己现编的,因为诸葛兄弟智谋之名过于煊赫,是仪这次也完全相信一切都是诸葛瑾说的了、刘备只是转述。

他顿时就震惊了:原来这也在伏波将军的算计范围之内么?

不过他好歹是搞情报工作的,对于这个澄清可能导致的外部连锁反应,还是不得不评估一下,他很快想到一点,便不无忧虑地提醒刘备:

“主公,这个澄清一旦做出,岂不是在削曹司空的面子?虽然利于内部团结,但若是让曹司空心中有气,哪怕是暗中生气,对我军也不是好事呐。现在可不是让曹操更加忌惮的时候。”

刘备一想也对,他琢磨敌人时的脑子明显不如笼络自己人时好使,被这么一提醒,才醒悟过来。

刘备连忙又琢磨补救了一下,这次换上谦虚得多的语气问道:“那这么说好了:咱假装没看出来这流言是曹操散播的,误以为是内部有人散播,所以出来辟谣。

具体辟谣的说辞内容不变,这样也算给曹操留一半面子了,让他误以为他离间我军内部谋

最新小说: 舍弟诸葛亮 中世纪崛起 靖难攻略 抗清 大明朱棣:我刚穿龙袍,老爹来了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 超时空史记 亮剑:每个兵都了不起 大明:诏狱讲课,老朱偷听人麻了